自組電腦 MSI DP20Z + AMD Ryzen 7 5700G

MSI DP20Z

Mac 太貴了,自組工作用小型 PC,比 ITX 還小。

前言

Mac 在 Intel 時代的產品的定位方式是,Mac mini 的效能最低,往上 MacBook Air ,然後是 MacBook Pro,這中間還有一個 iMac,價格也一路往上增加,也就是說,我如果想要好一點的效能,就只能買筆電或帶螢幕的 iMac,這是我過去幾年覺得最頭痛的事,我想要好一點的效能,但是我又不需要筆電。(這在 M1 出現之後有點改變,全系列都用 M1,但是在硬體上仍有差異,剛推出的 M1 Pro 及 M1 Max 也只能買筆電才能擁有)

自己組裝電腦的好處就是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調整硬體配備。

2021 年初,我的 MacBook Pro 電池的滿電量已經下降許多,在剛滿四年沒多久就出現電池需要維修的訊息,而且對現在的工作來說,效能實在是不怎樣,常常編譯個程式風扇就起飛。

太久沒用 PC,以前的印象是很大台、很熱、很吵,這一直是我不想用 PC 的一個原因,可是又實在不想浪費錢在 Mac 筆電那些用不到的硬體上,雖然也是可以用 M1 的 Mac mini,可是如果仔細看看它的硬體,很可能要加大硬碟、記憶體這些配備,然後那個金額就又爆掉了。

感謝 AMD Ryzen 的出現,最終找到我需要的配備了。

我的工作機 (寫程式) 需求很簡單,因為只有偶爾會玩 Game,所以 GPU 在初階接近中階就可以了,至少看個 1080P 或 2K 的 Youtube 影片不要風扇起飛 (就是在說我的 MacBook Pro),CPU 以現今的效能也不需要買到最快的,然後最大的重點是要小台、不熱、安靜。

我原本是打算買技嘉的 BRR7H-4800,幾乎符合我的需求而且超省電,但是因為它出的太慢了,我記得 2021 年初就有看到國外在介紹,等了大半年卻不知道哪裡能買。等著等著, AMD Ryzen 5700G 竟然就出了,這時雖然 BRR7H-4800 可以買了,還是先在等一下。

又等了一個多月,沒想到微星出了 MSI PRO DP20Z 5M-023BTW,現在萬事俱備了,一等上市就立刻把所有硬體買回來組裝。

註:我原本打算買華擎的 Asrock DeskMini X300,查資料說可以超頻,可是我不會也不需要,在來就是有些零件要額外購買,就不那麼麻煩了。

硬體清單

以下是我的硬體清單及價錢 (2021年10月),在 PChome 買的,其他賣場或過些時間可能會更便宜。

  • AMD Ryzen 7-5700G 3.8GHz 八核心 中央處理器 $11,970
  • MSI PRO DP20Z 5M-023BTW 準系統 $5,990
  • 美光 Micron Crucial P5 500G M.2 2280 PCIe SSD固態硬碟 $2,139
  • Micron Crucial 美光 DDR4 3200/16G 筆記型記憶體(原生3200) $3,798
  • Noctua NH-L9a-AM4 家庭劇院 HTPC 超小型電腦主機靜音散熱器-AM4平台專用 $1,735
  • CyberSLIM M.2 SSD 固態硬碟散熱器(M2HS) $299

總共: $25,931

32GB (16GB * 2) 記憶體後來實際使用是不會用到那麼多,那時查資料是說系統會自動分配記憶體給 GPU 用,所以就買大一點,反正差不到兩千。

因為我的要求是要安靜,很怕 CPU 風扇太吵,所以就換成貓頭鷹的散熱器,但是沒和原廠散熱器比較也不知道有什麼差別,用到現在完全聽不到風扇聲,即使玩個 LOL 機身發熱也聽不太到。

貓頭鷹的散熱片太大,如果 SSD 裝上散熱片就會卡到,最後的解法是 SSD 先裝上去,接著裝好 CPU 的散熱器,然後把 SSD 散熱片的上片貼在 SSD 上,勉強安裝。

以下是一些圖片:

全部的零件

記憶體

已安裝 SSD 及記憶體

這個 SSD 散熱片後來就拆掉,等 CPU 裝好之後才把上片貼上去,下片就無法裝了。

貓頭鷹散熱器

裝的時候我懶得把主機板從機殼中拆出來,就一隻手把散熱器反過來拿,另一隻手把機殼倒蓋上去,然後對準螺絲孔後再把黑色的金屬底板放上去 (把防短路的軟塑膠靠在主機板上),鎖上螺絲就完成了。(要先把原本的底板拆掉)

完成圖

機身可以直立或橫放。

效能比較

在確定購買前我已經先比較了 CPU 的效能,5700G 對比現在的 MBP 可以帶來 2 ~ 5 倍的效能提升。

MacBook Pro 2017 的 CPU 是 Intel Core i5-7360U (2核4執行緒),跑分如下:

MSI DP20Z 5700G 的跑分

和 5700G 的對比 (面市差 4 年半左右)

單、雙核的比分差距:

GPU 的差距:

拿 M1 來和 5700G 比的話,5700G 在多核時還能略為超過 M1,而 GPU 當然是 M1 勝,畢竟 M1 的 GPU 有 8 核,這就是對我來說的浪費,我不需要處理影像,所以多餘的 GPU 效能不知道要幹嘛,很多遊戲也不支援 Mac,所以仔細思考的話,就能理解 M1 對我來說就是很強但用不到的晶片。

拿 M1 Pro (8核) 來比較會更明顯,CPU 的部分兩者差不多,但 M1 Pro 的 GPU 有 14 核,跑分整個超過 5700G Vega 8 一半多的效能,我根本用不到。

效能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選到適合、剛好的才不會浪費錢,省下來的錢可以去買別的東西。

蘋果產品還是很棒只是找不到我要的。

雙系統

MSI 這台準系統對新手或懶人很方便,BIOS 幾乎沒有任何選項可調,除了調了一下 USB 開機選項之外,如果打算超頻的人可能要買華擎的 DeskMini X300。

我打算裝雙系統,Ubuntu (Linux) 工作用,Windows 娛樂用,偶爾可以打場 LOL。

要製作 USB 開機碟可以使用 Rufus ,先下載 Windows 10 光碟映像 (ISO 檔案)Ubuntu Desktop ,為了避免麻煩,我選擇 20.04 LTS (長期支援版) 可以支援到 2025 年。

雙系統永遠是先裝 Windows 再裝 Linux,因為 Windows 不認得 Linux。


雙系統裝好後的體驗,最明顯的就是開機速度,大約只要 6 秒就進到登入畫面了。

我在 Ubuntu 上做了幾個和寫程式相關的簡單測試

專案的乾淨編譯:

  • 新電腦: 1m42s
  • MBP 2017: > 6m

執行程式:

  • 新電腦: 6s
  • MBP 2017: > 1m

啟動Android模擬器:

  • 新電腦: 1s
  • MBP 2017: > 8s

價格:

  • 新電腦 (512GB/32GB): 2萬5
  • MBP 2017 (256GB/8GB): 4萬多

其實那時並不想買 MBP,但是要效能只能選它,它的硬體對我來說是浪費,幾乎都是外接螢幕在用,還好現在有 AMD。如果問我為何不買 Intel 的話,可以問問看蘋果。


AMD 的驅動程式一定要去官網下載來安裝,Ubuntu 可以參考這兩個網址

https://www.amd.com/en/support/kb/release-notes/rn-amdgpu-unified-linux-20-20

https://www.amd.com/en/support/kb/faq/amdgpu-installation

# 下載驅動後在終端機執行它
./amdgpu-install --no-dkms

然後記得打開「額外驅動程式」看看有沒有其他驅動程式要安裝。

備份

在 Ubuntu 上要備份可以使用以下兩個軟體 (Youtube 上有教學):

全系統備份可以在系統壞掉的時候還原,除非有經常安裝軟體、更新或改系統的設定等等,不然不需要太常備份,可能兩星期或一個月備一次就可以了 (依各人需求)。

資料備份就要比較常做,這裡的資料是指工作產生的檔案,像是程式、文件或照片等等,我比較懶,所以每個星期五收工前備份一次。如果有用 NAS 的話,使用排程來做就完全不必費心了。

關於備份用的硬碟,我原本還打算買 HDD,但是那個速度真的太慢了,後來決定用 SSD,複製約 1GB 的檔案只要 1 秒,備份得很輕鬆才會常備份;目前備份整個系統不用一分鐘。

SanDisk E61 500GB 2.5吋行動固態硬碟 $2,588

調校

如果想把 Ubuntu 調得像 Windows 或 Mac 的界面,一定要安裝 Ubuntu Tweaks (之前名為 Tweak Tool)

sudo apt install gnome-tweaks

安裝完成會在應用程式中的「公用程式」分類裡面。

接著安裝延伸套件管理程式,用 Firefox 開啟網址 https://extensions.gnome.org/ ,按下 Click here to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之後在任何一個延伸套件的頁面上,只要按下

此按鈕就會安裝該延伸套件。

必要的延伸套件

  • User Themes:可以讓我們安裝不同的外觀佈景

選用的延伸套件


要選擇不同的外觀佈景可以到 https://www.opendesktop.org/s/Gnome/browse?cat=135&ord=latest 這裡選擇,把檔案下載並解壓縮到 ~/.themes/ 目錄,沒有的話要先建立,之後就能在調校工具的外觀頁面上選擇。

軟體安裝

雖然 Ubuntu 有自己的軟體商店,但是建議使用 Snap ,使用終端機下指令安裝非常方便。如果 Snap 找不到軟體的話,可以使用 apt 指令找看看,通常就使用這兩種方式安裝軟體。

結語

就在我剛裝好新電腦沒多久,我的 MBP 的電池就掛了,完全不能充電,要換個電池還很貴,最後只好自己換,用 Mac 有很多方便的地方,但就是很貴,連維修都很貴,所以在用了多年的蘋果後,我打算轉換一下工作環境。

當初從 Windows 跳到 Mac 時很不習慣,但用久了之後反而覺得這種操作方式才是最順手的,習慣了 Mac 之後,現在跳到 Ubuntu (Linux) 完全沒有任何不適,除了快速鍵需要適應之外。

現在編譯 Android 程式超快,以前為了等編譯還跑去逛個推特,回來都忘了改了什麼。重點是小台、安靜還不太熱,而且超便宜,整個非常滿意。

本文網址:http://blog.tonycube.com/2021/10/msi-dp20z-amd-ryzen-7-5700g.html
Tony Blog 撰寫,請勿全文複製,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及連結,謝謝 😀

我要留言

留言小提醒:
1.回覆時間通常在晚上,如果太忙可能要等幾天。
2.請先瀏覽一下其他人的留言,也許有人問過同樣的問題。
3.程式碼請先將它編碼後再貼上。(線上編碼:http://bit.ly/1DL6yog)
4.文字請加上標點符號及斷行,難以閱讀者恕難回覆。
5.感謝您的留言,您的問題也可能幫助到其他有相同問題的人。